大脑的模型
通过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观察与思考,我打算设计基于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神经网络学科的是:我的模型完全建立在“功能”之上,即不是从仿生的角度,而是抽象其功能。
我正在努力:
我正在努力:
视觉(及语句等通过各端口进入大脑的信息)的处理大脑的神经网路完成:
我们视觉的任务是接收图像(由空间经视网膜投射入大脑的头像)。
处理图像,使其产生空间意义的,则是我们的大脑。(同类于语句处理。)
由于我们大脑形成了对图像的空间解析网路,当我们看到一些平面图片时,大脑也会解析其空间意义,所谓的产生立体感。
主要工作全是由大脑的神经网路完成的。
我们的大脑可以相当自由的组织形成实现某目的的神经网路:
我们玩电脑游戏:想移动视角,就移动鼠标;想移动位置,就按WASD。
本来这些应该由我们的头部和身体完成的。
我们具有:重构,形成新神经网路(局部神经网络)的能力。具体说,是通过改变相关神经细胞间的联络状况(增强或削弱?),以使信号在新网路中稳定通过的能力。
那么,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凌驾神经网络之上,必定有着组织这一切的一种“意念”存在。它统领这一切,并因此而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即自我意识。而这个意念本质上更接近“灵魂”,因为对躯体的认识更多来自后天,某种意义上是非本质的。所有有大脑的动物都有这种意念,以组构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本身的灵活度决定了:
抽象思维诞生的可能。
智能较低的动物,神经网路的可组构性较差,在人的大脑与其他动物大脑间必定存在某种差别,以使人类产生了抽象思维,而这一质的飞跃几乎瞬间使人类统治了地球。为什么其他动物没有进化成人类这样的大脑?差别在哪?
动机源:
意念是受先天遗传的稳固的动机源驱动的,如,“吃”的欲望,性欲,好奇心/求知欲,“美”的欲望(求偶),许多,以及一些建立在基本欲望之上的高级动机(如,树立社会形象等),总之是由先天遗传下来的(社会性等高级的是后天的)基本动机源组成的一套驱动集合。多重动机也导致了决策行为的产生。而动机源的控制机制不会是规律性强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相关刺激便得到满足,相关刺激便暂时性的实效了。这带来了许多种组合。动机源的工作原理就是:驱动意念去探测与动机源最接近的(局部)神经网络(具有某种功能性),以满足欲望。如果无法成功满足,便继续探测与动机源联系稍弱的周围神经网路,按此模式进行下去...也许会以失败告终,痛苦的教训。
传感器:
我们的传感器是为了适应环境所进化而成的。为了试探危险产生了触须,后来,我们进化成皮肤。而眼睛的原型应该是电磁波感受器,嗅觉、味觉测试毒性,听觉接收声波信息,等等。接收这些信息,以了解环境,维持生存。
情绪:
情绪是先天的,在动机源基础上,维持意念“去完成各种行为”的状态。阻碍你满足欲望的对象使你憎恶,帮助你实现欲望的对象使你喜爱。而你总是倾向于情绪积极方向的行为。
信息:
我们大脑能操作的信息有:图形,声音,以及其他感觉信息。关键是我们能灵活地操作它们,相比某些动物能处理眼前的实体图像,我们能做到更抽象的层次,可以由大量信息中提取出”概念“来,概念可以是图形形式的,可以是声音形式的(图形量更大)。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是(在脑中,顺序的,非并发的)浏览一定量的含相同对象的信息后,从中提取出的共同信息,即概念。我想:概念就是神经网络中最小单位的节点。但概念绝不是跟神经元一一对应的。
剩下来最重要、最复杂的神经网络工作机制:
假设一小堆神经元构成的网路足以存储一个概念。注意,神经网络只需具备双向转码(以某种机制在网络中存储信息,并能在调用时还原信息。这样信息在神经网络中就不必具有形式化的意义,哪怕二进制也行)及可塑性(可与其他神经团连接,增强或削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