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农业革命是猿人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这一革命促使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得以发展出古代的大河流域文明

笔记:猿人进化为人类后,进行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将人类从部落文化发展为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几个大河流域文明。

古代文明始于大约公元前 3500 年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的第二个千年,最后则被来自中亚高原和中东沙漠的游牧民族入侵者所灭绝。从此古代文明也就让位给新的古典文明——在这两个文明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差别。

与古代文明局限在大河流域相反,古典文明则不断地向外扩张,直到相邻地域的古典文明相互接壤。于是,古典文明也就整个地覆盖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个欧亚大陆。

笔记:人类目前经历过:部落文化,古代文明,古典文明,现代文明。

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笔记:古代四大文明:中国古文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

尽管以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曾认为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但现在大家已经一致认定,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 笔记:最早文明中心是苏美尔,而不是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 3500 年时,已有一些运用改进过的生产技术来耕种这片干旱荒原的农业公社,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古代文明的过渡。其实公元前 3500 年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确定这样一个时间也仅是为了方便理解。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

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笔记:文明的含义

二、古代文明的传播

这段话是公元前 3000 年一个当父亲的埃及人在送他儿子上学的途中说的,他通过对比大量下层人民的劳苦与少数上层人士的安逸,告诉他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他说:学习写字要用心,学会了写字就可以把任何重活都甩得远远的,还能当名气很大的官。书吏是不用千体力活的,却可以指挥别人……你不是也学着书吏写出来的东西吗?就是那东西,能把你和划桨摇橹的人区分开来。

但也正是因为部落成员的生活安逸,他们也注定了将会被淘汰。与那些被迫辛苦工作以满足地主和税收官压榨的埃及同事比起来,贝恩巴人的生产率极为低下。

如果我们认同美索不达米亚出现文明的日期是在约公元前 3500 年前后,那么其他各地区出现文明的大致日期就应分别为:埃及文明起于约公元前 3000 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 2500 年,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 1500 年,中美洲和秘台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 500 年。

三、古代文明的类型

最显著的两个共性可能就是,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和性别关系的不平等。

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源于所有文明都建立在纳贡关系而不是血亲关系这一事实之上。

第二个普遍特征就是两性间的不平等。

自从犁和灌溉技术以及冶金等新技术出现后,情况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先进的新型农业为文明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破坏了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从而也就破坏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妇女们发现自己参与到新型农业当中非常困难,因为新型农业要求人们从事驯服用来驮重的动物、砍伐树木、维护灌溉渠道、保养犁和其他农具等活计,而这类工作则并不适合女人做,因为它们要么太繁重,要么会让她们无法看护小孩。于是妇女们也就逐渐地不能再保持与男人平等的食物提供者的地位—一她们在家里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照顾她们的小孩和丈夫。

由于女人被“家务活”缠住了,男人不但在掌握新农业技术和工具上,而且在获得国家新的位置上,也获得了垄断地位。

这样男人也就最终垄断了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而女性则变得依赖和驯服,并逐渐被叫成“弱势性别”。

在各个古代文明中妇女地位普遍低下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开始强调私人财产的继承。

于是富裕的精英们就制定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和周密的预防措施,以控制女性(而不是男性)的性活动。这些措施包括穿戴贞洁带、用簿记制度记录女性每次性生活的具体日期、阉割伺候统治者的嫔妃的男人以及广泛采用的割礼。割礼是通过割除妇女的阴蒂,达到减少或消除妇女性交时快感的目的。这一措施被认为能够有效地阻止妇女“偷人”。

阿斯帕西娅,伯里克利的情妇,她以学识渊博、聪慧过人、美貌无双而闻名于希腊;足智多谋的皇后艾琳,她推翻了她儿子的王位,自己成为了拜占廷帝国的第一个女性统治者( 797 ~ 802 年在位),尽管她的行为违背了传统,但官方文件仍称她为“正确的皇帝艾琳“;还有女皇武则天,她贬黜了她的儿子,不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女性统治者,而且是中国最能干和开明的统治者之一。

但是除了她们的名声,她们的经历对于她们那些不知名的姐妹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美索不达米亚

文明的先驱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城市类型的文明,它的第一个中心出现在苏美尔。

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部印欧人入侵者与闪米特人入侵者为争夺这块肥沃的两河流域地区而展开的长达数千年的斗争史。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纂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着他们的不安全感。

《汉谟拉比法典》的宗旨是明确而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此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指导了当时的社会行为。

埃及

不同于属于城市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是一种帝国文明。

尼罗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并且还不易遭受外族的侵犯

在埃及从公元前 3100 年得到统一到它于公元前 525 年被波斯征服这 2500 年间,有三个帝国统治过埃及,而且相继的帝国之间的间隔也都相当短暂,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

埃及人认为,国王死去后其生命并未终结,所以国王的尸体被用香油等药料涂上防腐,并与食物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被放入巨大的陵墓,即金字塔内。

很难想像,这么宏伟的金字塔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即坡道、滚筒和杠杆建造的。

克里特

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文明的类型可以用希腊语中的“海洋文明”一词来总结。

印度河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类型是保守的,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高度的计划性

城市全盛期时占地 6—7 平方英里。

该文明于公元前 2500 年左右达到成熟期,但在此后的 1000 年中它实际上极少变化。

一旦他们的船看不到海岸了,印度人就放出乌鸦,让它飞去找寻最近的海岸。这一方法正是《圣经》中诺亚在方舟中希望找到陆地时所使用的那种办法。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和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公元前 1500 年雅利安人由中亚的入侵。

商朝

位于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的类型与所有其他欧亚大陆文明迥然不同。

直到现在中国文明仍旧是独特而惟一的,其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地理上的封闭性造成的。

发生在以后入侵者身上的事,也发生在商朝入侵者的身上: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商朝人最终反被当地文化所同化,而中国人则仍旧保持着其传统特色。

尽管古埃及文明早巳消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就不复存在,但是中国文明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今天,中国仍以其一直延续下来的全球最古老的文明而骄傲。 笔记:中国是唯一一个不间断延续下来的文明。

第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养蚕和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织品;而另一个特点则是中国人不普遍食用动物的乳汁。

在儿童时代,女孩子就被迫缠足,这使得她们走路蹒跚,不可能离家太远。至于她们的婚姻则更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结婚时心惊胆战的新娘由父亲的统治下被移交给婆婆统治。

中国性别间的不平等也反映在中国独特的阴阳世界观中。中国人认为,世界是阴和阳这两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元素的产物。

文明的一个代价就是将人分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四、游牧民族获得权力

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不管是在中东、印度还是远在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

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各个古代文明内部的虚弱。

在总人口中只有小部分人能够得到武装;因而当古老的文明不得不面对全民皆兵的游牧民的进攻时,兵力动员不足也就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缺点。

内部虚弱不堪的古代文明很容易成为外来游牧民族入侵的目标。

主要作用的游牧集团有三个:来自南部沙漠地带的闪米特人、欧亚大草原西部的印欧人和大草原东部的蒙古-突厥人

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处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就像一块块散发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那里拥有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粮仓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所有这一切都吸引着游走在大草原和沙漠地区的饥饿的游牧民。

不过,直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整个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才开始发生逆转,各个伟大的古代文明才第一次受到游牧民族的生存威胁。

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它们使游牧民族获得了新的作战能力。

冶铁技术的发明也极大地增强了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叶,该技术终于在小亚细亚东北部发展起来;但是直到约公元前 1200 年赫梯帝国灭亡后,当地的铁匠离散各地,才使得他们拥有的技艺广泛流传。冶铁技术之所以这么迟才出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冶铁的工艺与冶铜和铜合金的工艺截然不同。

从前贫穷的游牧民族不能像城市中心的统治者那样用大量昂贵的青铜武器来装备自己,但是现在几乎每个地区都有铁矿,每个村子的铁匠都能锻制出比青铜武器更优良、更便宜的新武器,因此游牧民族的战士现在不仅在灵活机动性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不输于守卫文明地区的士兵。

五、游牧民族摧毁古代文明

在同时拥有马和铁制武器后,游牧民族便发起了两次席卷各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

第一次入侵发生在约公元前 1700 至公元前 1500 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手执青铜武器,驾着马拉的战车侵入文明中心。

第二次发生在约公元前 1200 至公元前 1100 年之间,入侵者通常骑着马,用铁制武器作战。

为数不多的入侵者凭借其军事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组成武士贵族集团,统治了人数远远超过他们的各个被征服民族。

除中东外,各地文明最终均毁于这两次入侵

其中一个原因是,中东文明源远流长,植根深厚;另一个原因是,到公元前 1700 年时中东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区域十分广阔,它们不可能同时全被征服或摧毁;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入侵中东的通常并不是刚从大草原或沙漠地带迁徙而来的最原始的野蛮人,而是早就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半文明的野蛮人,而这些人侵者还在征服的过程中就已经部分地被中东文明给同化了。

中东

约公元前 2000 年,印欧语系的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开始了他们对中东地区的首次入侵。

希腊

希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文明却都没能在蛮族入侵中幸存下来,因为这些边缘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达不到支持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那种深度。于是在这些地区也就出现了新的古典文明,其宗教、社会和哲学体系都是崭新的。

现在人们对希腊这一黑暗时代的了解,要比对印度遭受蛮族入侵时期的了解详尽得多。这主要应该归功于希腊人自己留下的宝贵遗产:即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赫希奥德的《工作与时日》和《诸神的诞生》(《神谱》)这四大史诗。荷马描写了战争、冒险以及王公贵族的生活,而赫希奥德则描写了农夫的生活和知识以及众神的家谱。

地位最高的是国王,其权威取决于他指挥战争和领导贵族院会议的才能。偶尔国王也会召集包括全体成年男子在内的民众大会,但召集大会的目的通常都是动员人民支持国王与贵族们此前共同作出的决定。入侵希腊的印欧语系的部落普遍采用这些简单的制度,表明了希腊城邦的政府机构尚处于萌芽状态。

印度

印度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经历了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相同的命运。它在约公元前1500 年时也被游牧民族部落推翻——游牧民族凭借其铁制武器和马拉战车这一军事上的优势,很轻易地就推翻了还在使用铜制武器和牛拉战车的当地人。这些入侵者自称“雅利安人”,称他们安家定居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他们属于印欧语系。居住在西方的一些雅利安人的分支入侵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而另一些雅利安人通过小群小群的渗入很轻易地就推翻了早已腐朽的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后半叶,印度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原始的新社会。

中国

中国约公元前 1500 年前后,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兵也入侵到了遥远的中国北部黄河流域。当时统治那里的是一种繁盛的新石器时代的商文化——入侵者为商文明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但他们自己也被该文明同化吸收

笔记:from 维基百科:1970年,西方的著述《全球通史》则认为商部落原是来自西北蒙古草原处于青铜时代的游牧部落,入侵并征服北部中国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后建立商朝统治,同时未提及夏朝的存在[8]。但此说有明显常识性与实证上的错误。

正如在中国所一贯发生的那样,这些蛮族入侵没有造成明显的文化中止,这与这些入侵者侵入希腊和印度时的情况不同。于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明也就毫不间断地从商代一直发展到现在,虽然中间也曾有过一些调整,但它却从未被毁灭或转型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公元前 1000年—公元 500年)古典文明时代

一、一致性的根源

技术进步是造成欧亚大陆一致性的根源。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从人类历史肇始之日起人类活动范围的大小就一直取决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

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并形成了一些地区性的帝国。这些帝国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最终横贯了整个欧亚大陆。这时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铁器的发明及其广泛使用。

二、商业纽带

商业活动是各古典文明地区之间主要的物质联系方式,但却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三、文化纽带

商业纽带和文化纽带既不是毫无关联,也不是完全相互依赖。希腊文化传遍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完成的。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历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追寻到。不过各种文化交往也有其内在的动力,并非完全依靠商人和商路的推动。

第5章 希腊一罗马文明

一、希腊文明的形成时期(公元前 800 年—前 500年)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能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则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帝国的必要前提。

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到海上去当海盗、商人或殖民者,或者像当时普遍的做法那样,同时从事这三种活动。

笔记:殖民者也不是主动愿意殖民的?

殖民地把以谷物为主的各种原材料运到人口过剩的希腊本土,交换酒、橄榄油和布匹、陶器等制成品。这种贸易促使希腊本国的商品经济急速发展。

希腊商船队也在贸易运输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时的贸易物品与奢侈品截然不同,体积都很庞大,希腊人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将其运销各地,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外国市场、货币经济和新的奢侈品的结合则使小农们受到了各种伤害,因为他们必须独自承担风险,一旦年成不好他们就不得不抵押物品,丧失赎取权,甚至失去人身自由。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农民们激烈地要求废除债务、重新分配土地。

笔记:所谓阶级革命,就是我过不好就闹,就去抢过得好的人的资源。斗争的结果就是资源再分配。从宏观层面这也是合理的。

重装步兵左臂挎盾、右手执长矛,以密集队形排列成坚固方阵,作战时步调一致,因而在与以往战无不胜的骑兵对阵时他们也能以密集的阵势将其击败。

经济变革和军事变革共同作用,从而引发了相应的政治变革。

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来

在政治领域,梭伦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当时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力仍旧十分有限;另外梭伦还规定富裕商人可以担任执政官,并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代替贵族最高法院行使部分权力。总之,梭伦的主要贡献就是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立了基础。

直到约公元前506年克利斯梯尼掌握政权局势才有所改观。克利斯梯尼取消了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十个实际上是按地区划分而不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新部落。这一改革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克利斯梯尼还建立五百人会议,规定所有年满3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当代表;五百人会议除了为公民会议准备议案外,还握有最高执政权和行政权。由于克利斯梯尼的这些改革,到公元前500年时雅典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

二、希腊文明的古典时代(公元前 500 年—前 336 年)

三、古典时代中的希腊文明

四、希腊化时代(公元前 336 年—前 31 年)

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以后,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了整个中东,从而形成了一个新文明;“希腊化时代”一词就来源于这一新文明(见第 4 章第 3 节)。公元前 336 年,亚历山大在继承了其父亲腓力二世的王位后首先严厉地镇压了底比斯的反抗,使其他希腊城邦只好默认他的统治;接着,他又于公元前 334 年率领马其顿士兵向东方的波斯人发动进攻。马其顿部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首先侵占小亚细亚,然后攻占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并最终于公元前 330 年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占领其国都波斯波利斯。第二年,亚历山大率军继续东征至兴都库什山和大夏,再从那里向印度进发,深人旁遮普。只是由于士兵们拒绝再前进,亚历山大才不得不从印度退回巴比伦。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因患恶性疟疾而病逝,终年 33 岁。

每个人都仍然面临着面对当时压倒一切的非人力量该如何处世立身的问题。 知识分子的反应倾向于摆脱俗务,由理性主义转向神秘主义。

笔记:当人类无法理解自然时,就转向了神秘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信奉宗教而不是科学。

五、罗马历史上的早期共和国(截止公元前264年)

希腊人出现于伊特鲁斯坎人到来之后不久,他们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建立起若干殖民地,其中包括塔伦坦、叙拉古和那不勒斯。他们对拉丁人的贡献主要有字母表、部分艺术与神话、某些宗教观念和习俗,其中还包括借用希腊诸神的概念创造出的一些罗马诸神,比如说希腊神话巾的宙斯、赫耳墨斯和阿耳忒弥斯就转化为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墨丘利和狄安娜。

让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将会造成的惟一缺陷就在十国家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征人们服兵役。但这一政策还是挽救了罗马,因为在迦太基的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上转战南北所向披靡的关键性几年里,罗马的各意大利同盟者仍对罗马保持忠诚。

笔记:民心不能被控制,而应该赢得。

当这一要求遭到拒绝时,他们就采取罢工这种新颖而有效的方式,即一起撤出城市,直到其全部要求得到满足为止。

这样到公元前265年时,意大利的霸主罗马正在经历一个民主化的过程。可以设想,这一民主化过程原本会使罗马最终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主的民族国家。不过这种可能性即便实际上会有,最终也会由于现在罗马已经卷入一系列对外战争而被战争消除。战争将罗马改造成了一个伟大的帝国,不过战争也深刻地改变了罗马的国内制度,民土化变革的夭折就是其中的一个灾难。

笔记:罗马民主化进程被战争消除。民主政治与帝国专制也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民主并不总是最合适的。

通过一系列征战,罗马人迅速地连续蹂躏和吞并了马其顿、希腊以及小亚细亚的帕加马、比希尼亚和西利西亚,然后又征服了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最后则于公元前31年吞并埃及。

罗马帝国的扩张也给文化带来了破坏性影响。原先罗马人的传统美德也就是贫穷、勤勉的农民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当大量财富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首都时,有关节俭、禁欲和勤劳的古老说教很快就被人置之脑后。疯狂地争夺金钱,像暴发户一样炫耀性地挥霍浪费,以及漠视人类一切社会准则,成为罗马共和国末期的主要特征。当时有人曾抱怨说:“罗马已经成子这样一个城市,在这里,情妇的价格高于耕地,一盆腌鱼的价格高过种田人。”

帝国内的自由贸易保证了来自埃及的小麦、纸莎草纸和玻璃制品,来自叙利亚的亚麻布、毛织品和各种水果,来自小亚细亚的羊毛、木材和小地毯,来自意大利的酒、油和各种制成品,来自高卢的谷物、肉类和羊毛,以及来自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各种矿物,能够畅通无阻地销往国内各地。罗马人还从帝国外面进口某些商品,如波罗的海地区的琥珀、毛皮和奴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象牙、黄金和奴隶,以及占有重要贸易地位的来自亚洲的各种奢侈品,其中包括香料、宝石、调味品和最受欢迎的丝绸(见第4章 第2节)。由于国内外贸易都很发达,主要商品和奢侈品从近至高卢、远至中国的地方源源不断地涌人首都,其数量之多使得重要商品足以满足100万人的衣食穿用,也使奢侈品足以满足西方世界统治者的挥霍浪费。

现在,罗马人也建立了许多城市,如不列颠的伦敦和科尔切斯特,高卢的奥顿和瓦依松,以及德意志的特里尔和科隆

当然,帝国最伟大的城市还是罗马城。它占地5000英亩,其人口据估计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就已达到了100多万。游览者可能会注意到,在贫民居住的拥挤的住房里没有任何卫生设备,但却又能看到精心设计的设有大理石座位、饰以诸神或英雄雕像的公共厕所。这一特点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便壶都放到街上。这种情况在罗马很常见,罗马法中就曾有多处提到这一习俗。同样引人注意的是,街上没有任何照明设备,遇到没有月光的夜晚,整个首都一片漆黑。人人都躲在家里,无人敢冒险外出,只有富人们例外,因为他们外出时,有奴隶手举火把护送,保护他们免遭强盗的攻击。白天街道上人来人往,拥挤不堪。小贩大声叫卖货物,兑换钱的人敲击硬币,修补匠抡动锤子,玩蛇人吹奏长笛,乞丐向过路人哀诉自己的不幸。夜间也没安歇下来。由于白天禁止运输车从街上通过,因而太阳一落街上就会立即出现一长列由运货马车、驮畜和赶车人组成的队伍。这一夜间运输使罗马人注定要永久失眠,除非他们富裕到能够住到与世隔绝的别墅里去。

笔记:看到许多现代都市的影子。

这种环境下的生活之所以还能过得下去,主要是因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娱乐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赛车和角斗赛。

这种公共浴室当然比结构简单的浴池的服务项目要多得多。它们除提供热水浴、温水浴和冷水浴以外,还设有锻炼身体的设备、休息室、花园和图书馆。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也许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第6章 印度文明

一、雅利安人的影响

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印度土著人在肤色上的差别,并将土著称为达塞人,即奴隶。由于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受其鄙视的臣民混合,并为此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

今天印度南部黑皮肤的婆罗门同样具有贵族气派,而印度北部某些地区的白皮肤、灰眼睛的贱民也不再因为他们的白皮肤而可以提高地位。

虽然它现在已受到改革者的攻击,并由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急迫需要而遭到破坏,但它实际上仍在印度四分之三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发挥着作用

二、改革与反改革

婆罗门的种种无理要求和强征勒索,是导致公元前 6 世纪和前 5 世纪印度进行宗教改革的一个因素。

动乱的一个表现是出现了苦行主义的风气。在最有活动能力、富有才智的人中间,有一部分人开始与社会疏远,沉浸于纯粹的内心反省。他们发明了各种训练(如瑜伽修习)人心无旁骛、最后进入出神或入迷状态的修行方法。那种专注的状态,神秘主义者称之为“启蒙”,无神论者称之为“自我催眠”。而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沉思又引发了许多改革运动,此中最重要的就是佛教。这个新的宗教排除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的位置,它要求所有的经文都能被全体信徒所理解,而不仅仅是由处于上层的少数祭司垄断。佛教还废止了巫术、献祭和晦涩难解的经文。

在欧亚大陆中部、东亚和东南亚,佛教都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但从公元 600 年起佛教就渐趋衰落,最后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世俗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

三、孔雀帝国

最重要的影响还要数亚历山大在废除了印度西北部的几个王国和共和国造成当地的政治真空地带方面所起的作用。

旃陀罗笈多 · 孔雀迅速填补了这一真空,建立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国。亚历山大撤离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 322 年,旃陀罗笈多正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青年将领,他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

著名的阿育王(公元前 273—前 232 年)则征服了羯陵伽,即印度东部。因而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帝国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阿育王的统治表明,传统型的帝国统治已经发生了根本而独特的变化。他在用特别残忍的战争征服羯陵伽王国之后,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急剧转化。他自己描写说看到十多万人被杀死后,他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悔恨”。从此以后,阿育王便开始致力于促进和实现佛陀的教义。他根据佛教教义颁布自己的敕令,告诫人们发扬佛陀的美德——俭朴、富于同情心、相互宽容和尊重各类生命。阿育王更关心的是人民而不是他的政府,所以他兴办了许多并不会给国家带来直接利益的公共事业——医院和国家公费医疗,驿道两旁的果园和休息场所,分配施舍物给各个教派,派佛教团体去外国传教。

阿育王并没有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他对各教各派都予以慷慨的捐助。这不是宗教上的变革,而是处事态度的改变。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不仅因为这两者是合乎道德需要的东西,而且因为它们会促进他那庞大且复杂的帝国的和谐。这种态度在阿育王统治期间被证明是很成功的,因为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 年。但是在他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王朝就被推翻了,他的帝国也遭到了毁灭。

历变已经成为印度古代历史的一个模式。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间以长期的分裂。

印度有统一,但这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

四、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

随着公元前 2 世纪初孔雀帝国溃灭而至的是长达 500 年的混乱和黑暗统治。

这一国家在孔雀帝国崩溃后设法维持了自己的独立,然后乘贵霜帝国溃灭之际再一次将其势力扩张到由贵霜帝国崩溃所造成的权力真空地区。

笈多时代开始于约 320 年旃陀罗笈多一世登基之时,笈多帝国在他孙子旃陀罗笈多二世( 375—415 年在位)的统治下臻于极致。

南方各民族操的是德拉维语,包括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卡纳拉语,与北方人所操的印度雅利安语不同。但在另一方面,南方又接受了印度教、佛教及其社会习俗,并将梵语作为其经文和教育用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文明,它不管各民族截然不同的种族和语言背景,也不管南方数国独立并存的局面,牢固地将形形色色的民族结合在一起。

印度人对科学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0”的理论和作为演算基点的十进制。

印度人选取 10 大概是因为他们靠十个手指来计数。

这些简单的印度数字被阿拉伯商人和学者传到西方,并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第7章 中国文明

与印度文明的分裂和间断相反,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文化突变不同,中国的发展史上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虽然也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人中国,甚至还建立了某些王朝;但是最后的情况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游牧经济,而是人侵者自己被迅速而彻底地中国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封闭,仅仅受到西北边陲游牧民族的侵袭。中国无需像印度那样,不得不与一批批具有较先进的文化,因而在文化上难于被同化的民族打交道。中国从最初起就都是蒙古人种,他们在向东扩张至太平洋、向南扩张到越南的过程中,同化了那些入侵的游牧民族和较为原始的部落。因而,中国人在其整个历史上保持着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下文中我们将会看到,这种民族的同一性在古典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这使得操着南腔北调的方言的人能够互相交流。而印度的情形则截然不同,那里今天仍有14 种“民族语言”;英语是其的一种,用尼赫鲁的话来说就是,它在其他13 种语言中起着“联结”的作用。

在中国,与文化同一性一样重要的是,各时期之间存在着惊人的政治统一性。这种政治统一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中惟一的在所有历史阶段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这一事实中看出来。固然, 皇帝也是祭司,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祭拜苍天,但是他所履行的宗教职责始终从属于他的统治职责。因此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中存在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并不存在。而且中国也没有类似于印度史诗的东西,因为印度史诗饱含玄学,其内容多与个人灵魂的救赎有关。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主义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稳固而根本的基础——这一基础还因为中国人在古典时代即实行独特的科举制度(一种通过全国性的竞争考试选任文官)而得到进一步加固。而与此类似的情形在西方或全球其他地方则过了2000 年后才出现。

一、过渡时期

东周时期(公元前 771 年—前 256 年)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见第 3 章第 5 节)。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变革的根本原因与印度相同,都是由于铁器得到运用

二、哲学家和经典

本章前面所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评估自己民族的传统思想,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它使人联想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印度的佛陀以及其他宗教改革者在类似局势下所取得的成就。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世俗的特性,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成为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自的哲学学派。当时各种思想都十分活跃,因此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虽然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往往是一些大胆的改革者,但他们几乎全都认为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并渴望能从这一黄金时代中得到启发。

对过去的意识和崇拜在中国人那里表现得特别强烈,因此他们小心地保存和研究较早时期的著作,认为这些著作是处理私事和公众事务所必不可少的参考手册。

在这些古代著作中最重要的是“五经”,它们由诗歌、社会礼仪知识以及历史文献组成。这些经典由哲学导师加以研究、利用,比较起来这些哲学导师中最为杰出的是孔子。他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且恒久,以至于在过去2000 年间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特点可以公正地用一个词,即“儒教”来表示。

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列国宫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能够采纳其理想政治见解的统治者。他确实也得到过几个较小的官职,但他对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他转而教育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有效地贯彻他的训导。

孔子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将其充分发挥。他证明了他自己是一个具有罕见的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他的教导和他个人的品格都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此书最古老的版本似乎成于他去世约100 年时。这本书不是一部以殉难结尾的、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史诗,但是它记录了使一个人迷人的个性——明智、仁慈、反省自我。这些记录使人相信他能够恢复平静。此外他还具有一种相当的幽默感。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也坚持统治者应在正确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求国王做一个贤人,并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人。

孔子在当时那个迷信严重、恐惧超自然物的时代里仍坚持做一个理性主义者。当时的人们坚信梦的预兆意义、种种占卜术以及死者的灵魂具有令人畏惧的力量。孔子虽然承认鬼神和上帝,但在其学说中却基本上对它们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又说“未知生,焉知死?

它们最终还是流行起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此中的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而另一原因则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并认为道德原则是统治者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

公元前 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 2000 多年后,也就是 1911 年满族王朝覆灭时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孔子的教育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它主要强调信义和社会责任。

在儒家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这不难理解,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从而满足了中国人民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儒家学说强调的是礼仪、顺从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思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这一模式被解释为“道”,也就是“路”,所以道家学说的信徒现在被称为道教徒。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健硕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填饱人民的肚子……无为而治。

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完全不同的是法家学说。法家人物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侍奉的诸侯的力量,使诸侯们能够通过进行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

法家的这些原则在为秦国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开始显现。秦国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征服其他诸侯,建立了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其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政权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却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它激起了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也因之而名誉扫地,而儒家学说则如前所述,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

三、秦帝国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1949 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策动第一次大革命的是地处中国西北部渭河流域的秦国的领导人。这一地理位置本身就有助于秦国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易守难攻,秦国的统治者可以进攻东面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而且地处边远地区的位置也使秦国的军队由于经常要因对蛮族作战而处于战备状态。事实上,秦人是最早用铁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战车兵的中国人。秦国获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元前 318 年秦国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极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国的力量,使秦国与其他列国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早先马其顿与各希腊城邦的关系。最后,秦国的统治者都是些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上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原秦国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列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并把秦国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不过当时的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么充分,却侵害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因而引起了激烈的反对。就文人学士而言,情况尤其如此,因为法家的学说和政策正是他们最憎恶的。因此秦始皇决定下令“焚书”,使文人学士丧失知识方面的靠山。于是所有的经典都被付之一炬,只有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学、农业和卜筮方面的书,保存了下来。但是“焚书”计划实际上却失败了,因为那些文人学土不惜冒一切风险把书藏起来,或者在交出之前将它们整本地背下来。后来,秦王朝覆灭之后,传统文献中的大部分作品又由于先前藏下的书和老人们的回忆而恢复原状。不过,秦的迫害有效地阻抑了东周时期所特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不过,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使中央集权制一直存在到 20 世纪

四、汉帝国

汉帝国的领土也和罗马帝国一样辽阔。在建国之初的 60 年间,汉朝统治者主要是集中全力恢复国家的元气和巩固王朝的统治。但是到了“好战的皇帝”汉武帝(公元前 141 年—前 87 年)时期,帝国的疆界急剧地向四面八方扩展。南面的部落地区被并吞,不过在帝国的这一部分地区开始由操汉语的人居支配地位之前,也经历了长达好几个世纪的中国人移居该地区和当地各民族被同化的过程。规模最大的扩张发生在西面。在西面,中国探险队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增加了丝绸之路的贸易量。

位居皇帝之下的是两名丞相,他们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和首相。他们经常与皇帝接触,负责政府的实际运作。在他们之下的是九卿,九卿分掌如下职责:宗教礼仪,宫殿警卫,照管御用车马,惩处罪犯,接受外国领导人的朝拜和进贡,记录皇族、宗室的名籍,征收国家税收,管理帝国财政。

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往下依次还有管理州、郡、县、乡的地方官僚机构。基层官吏承担如下任务:征收捐税(包括谷物、纺织品或现金),捉拿罪犯,养护公路、运河和粮仓,提供驿马和维护一连串的驿站来维持帝国的邮政。

官僚是个特权集团,但不是世袭的。汉朝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的科举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 124 年朝廷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即太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学校不断扩大,到公元前 1 世纪下半叶学生总数达到 3000 人;而在汉代结束前,学生总数则已超过 30000 人。当考试这种形式后来获得充分发展时,考试分三种级别举行;通过任何一级的考试均可获得三种学位中的一种。这三种学位大致相当于西方大学中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原则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但在实际上,由于投考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具备资格。不过另一方面,村庄、氏族或行会的捐赠也常能使穷人的孩子得到求学的机会。

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每个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证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在当地发展其家族势力。结果由此形成的行政制度,在效率和反应灵敏的程度上远远超过现代以前的任何别的行政制度。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考试制度也有它的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儒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了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则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

虽然中国跨入近代以后由于科学和工业的落后而受到极大损害,但在汉朝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那时中国在技术上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并驾齐驱,而且在许多领域里都还处于领先地位,其优势则一直维持到最近几个世纪。在汉朝的数百年间,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有水力磨、可大大提高马的使用效率的马肩轭、铸铁技术、造纸术和陶器上釉术。

汉朝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史书撰写上。历史著作是一个试图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现在的民族所欢迎的。中国的五经里已经包含有大量的各种史料,但在公元前 1 世纪时则出现了一部其内容比此前的任何一部著作都要全面且复杂得多的历史著作。这部历史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父子两代人合写的,不过人们通常认为该书的原作者是儿子司马迁,因为他写了这部书的主要部分。

五、汉帝国的衰落

各王朝的兴亡的确是呈循环式: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子孙后裔,很可能就会变得软弱无能、放荡不羁。虽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强悍的统治者或一个能干忠诚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向仍是朝下坡路走,直到再来一次成功的起义推翻王朝,重新开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环。

不过比王朝循环更为根本的则是所谓的经济管理的循环,这种循环是从每个重要王朝刚建立时普遍具有的安宁和繁荣开始的。社会秩序的重新安定导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相应地使收入增多、国库充实。但是个人野心、家族影响和制度压力这三者的结合,又必然迟早会使皇帝们去承担过多的义务,他们将人力和财力分散到公路、运河、防御工事、宫殿、宫廷铺张和边疆战争上。因而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 年后都会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

为了弥补亏空,朝廷就会提高赋税。而赋税大部分则又沉重地压在自耕农(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头上。在每个朝代开始时自耕农总是占农民的大多数,但是随着赋税的增加他们日益被迫将自己的小块土地让与大地主,而自己则沦为佃农。由于地主凭借与其财产相当的政治影响只交纳微不足道的赋税,所以他们占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收入就愈下降,落在数目日趋减少的自耕农头上的赋税也就愈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赋税增加,财政收入下降,公路和沟渠的整修被忽视,生产率下降,最后则是饥荒、盗匪活动和全面的农民起义。与此同时,边防可能也会被忽略,从而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来劫掠。常常就是这种内部动乱和外来侵略的结合,使得摇摇欲坠的王朝最终溃灭,为新的开端扫清道路。

公元 222 年东汉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和游牧部落的侵袭中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开始陷入一个长期分裂和混乱的局面,这一点和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况十分相似。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游牧民族的入侵在不同的地区所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中国北部和印度北部虽遭蹂躏,但仍保持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文明;中国南方和印度南方,因与游牧民族相距遥远而幸免于难;拜占廷和波斯帝国势力强大,足以击退侵略者;而西方却长期屡遭日耳曼人、匈奴人、穆斯林、马札尔人和维京人的侵略,因而其古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就比欧亚大陆上的其他地区远为严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破坏正是导致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本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上能够产生出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的需求的文明。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人类最初生活在乐园中这一观念是有某些史实根据的,就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言,文明时代到来之前的部落成员在获得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方面享有充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经济权利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村社的特征。但是当部落成员变成农民之后,他们就不再享有自由获得土地的权利,也不再享有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他们的具体义务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但受盘剥的最终结果则是无论到哪儿都一样。

但是随着文明的到来,一个远为复杂的新社会出现了。除了村社农民的传统文化外,现在又有了种种新文化,即通晓神秘书写艺术的书吏的文化,知晓上天秘密的祭司的文化,擅长绘画和雕刻的艺术家的文化和懂得如何与沙漠和大海以外地区交换商品的商人的文化。因此社会也不再只有单一的文化,而是形成了所谓的雅文化和俗文化。雅文化传播于城市的学校、寺庙和宫殿之中;俗文化则存在于乡村之中。雅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和文入学士以书面形式流传;俗文化则在目不识丁的农民中口口相传。

显然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反动,不过文明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尽管存在着这些不公平和剥削,历史仍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与工业革命很相似:工业革命最初导致了令人痛苦的社会分裂和人类苦难,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却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福利。文明的到来也是如此:新石器时代中一般部落成员过的生活很可能比文明社会中一般农民或城市工人过的生活更完美、更自在,但恰恰因为部落文化是轻松闲适、毫无紧迫感的,才造成它的生产力也是比较低的。因而尽管税吏、祭司和地主的要求是苛刻的,但他们也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各大河流域农村人口的剧增便是生产率得到提高的确凿证据。而且生活标准也随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世俗的、宗教的最高统治者和高级官员普遍都能享用到各种食物和酒,并享有华丽的服装和豪华的宅第,这是部落首领们永远都无法想像的。新兴的中产阶级——商人、书吏、低级官员和教士——也能过上和今天的中产阶级差不多的舒适优越的生活。甚至就连普通民众的境况——如果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而单从物质方面来看——也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

这些宝费的成就使少数人得到的收益大大超过多数人得到的收益。归根到底,为雅文化付出代价的是多数人。但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重要的是人类的确取得了进步。而也正是数千年中积累的这些进步最终让我们通过科学技术战胜自然,获得了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使多数人和少数人一起受益。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那样的知识,因此我们有使自己从数千年的灾祸中摆脱出来的潜力。但可悲的是,这种潜力还远未被人们认识到——不过它确实存在。而它之所以存在则是因为人类不同的文明在过去都取得了进步。因此,让我们还回到题目中所提的问题上: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答案是:在过去它两者都是;而至于将来怎样则取决于从过去文明中积累的知识是被用于毁坏的目的还是被用于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