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从7世纪开始,伊斯兰教武士靠侵略不仅占领了他们的发源地整个中东地区,而且最终占领了北非、西班牙、巴尔千半岛、印度、东南亚以及中亚大部分地区。 笔记:原来那些非阿拉伯的穆斯林国家就是7世纪以来伊斯兰教武士入侵的结果。

在庞大的穆斯林帝国里,土生土长的希腊一罗马人、伊朗人、闪米特人以及埃及人的各自传统,非但未被灭绝,反而融会成一种综合的伊斯兰教文明。

只有西方为新文明的形成彻底扫清了道路;这一新文明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传统文明截然不同,它是沿着崭新的道路自由发展的。

正是西方的这一独特性,使西方具有发展经济力量、推动技术进步、发动海外扩张、控制世界海道的社会动力。

西方探险家、商人、传教士和移民的海外扩张,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标志着世界历史由欧亚大陆地区性阶段向全球性阶段的转变。 笔记:中世纪世界历史主要发生在欧亚大陆。

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一、商业纽带

二、技术纽带

三、宗教纽带

四、扩大的视野

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穆斯林战士就像大约1000年前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通过一系列气势恢弘的扩张和征服,又一次统一了整个中东地区。

伊斯兰教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比起他们的军事扩张更为显著。尽管被征服的地区曾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但到 11世纪时中东地区的语言已经阿拉伯化,文化也已伊斯兰教化。阿拉伯语成为从波斯到大西洋广大地区的日常用语。新出现的伊斯兰教文明是既吸收了前犹太教文明、波斯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希腊一罗马文明的精华,又具有自身独创性的文化综合体。

笔记: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的教义。

一、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约 40岁时有一段时间精神极度紧张,在此期间他开始相信上帝选他为先知,选他当亚伯拉平、摩西和耶稣的继承人

笔记: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穆哈默德是耶稣的继承人。呵呵

由于伊斯兰教教义主要源于犹太教的教义、传说和经典,穆罕默德希望麦地那的犹太人能将他当作犹太教先知的继承者并欢迎他,但麦地那犹太人却嘲弄了他。于是穆罕默德也就转而反对这些犹太人,、最终将他们驱逐出城,并把他们的财产分给了他的信徒。从此,伊斯兰教开始具有更加鲜明的阿拉伯民族的色彩,麦加取代耶路撒冷成为穆斯林必须朝拜的地方。

笔记:伊斯兰教起源于犹太教(而不是基督教),但是因为与犹太人不和,将他们驱逐,使得伊斯兰教具有更加鲜明的阿拉伯民族的色彩。选择朝拜麦加而非耶路撒冷。

过去,穆罕默德发现国家内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偶像崇拜仪式。现在,他将其统一为一个宗教和一部有启发性的经典,并建成了一个组织良好和武装精良、统治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和国家。在随后的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并将伊斯兰教教义广为传播。如今,这一宗教在世界上拥有 5 亿信徒。

二、征服时期

穆斯林社会是穆罕默德天才的创造。

穆斯林的领导者意识到,应该转移他们要求叛教的注意力,而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发动一些能为每个贝都因人带来其喜爱的战利品的对外袭击。因此,这种袭击起初并不是宣传教义的宗教战争。穆罕默德并没想到伊斯兰教会成为世界性信仰,也不认为上帝曾选派他向阿拉伯人以外的其他人传教,所以阿拉伯人发动袭击正是为了让骚乱的贝都因人一心忠于麦地那。领导这些袭击的首领为哈里发,即代理人,他的作用是作为先知的世俗代理。

笔记:穆斯林的领导者为了转移内部矛盾的注意力,开始向外扩张。

哈里发不可能成为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但是作为伊斯兰教社会的世俗首领,他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634 年,欧麦尔继艾卜伯克尔之后当选哈里发,在他的领导下早期的对外侵略发展成了正式的征服战争。之所以会有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貌似强大的拜占廷帝国和波斯帝国不久便暴露出其外强中干的实质。

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征服表明,这一战争的性质并非是伊斯兰教的侵略,而是阿拉伯部落的扩张。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这些扩张多次向北进入“肥沃新月”地带。那时这一扩张之所以能够达到空前的规模,部分是由于两个对手异常虚弱,部分是因为新的伊斯兰教信仰所促成的团结和力量。

一旦侵略开始,阿拉伯人便充分利用他们沙漠作战的经验。他们不像拜占廷人和波斯入那仟骑马作战,而是骑骆驼作战。这样既可以随意发动进攻,而一旦需要又可撤回到沙漠中的安全地带

正如后来的维京人因控制着海洋而能劫掠欧洲沿海一样,这时的阿拉伯人则利用他们的“沙漠之舟”进攻富庶的帝国。

笔记:能进攻其他国家,一定是有军事上的巨大优势。游牧民族的骑马和铁兵器相对于帝国的青铜兵器,阿拉伯人的骆驼相对于拜占庭人和波斯人的骑马,维京人的船队相对于?

636 年,阿拉伯人在约旦河支流耶尔穆克河谷决定性地击败了拜占廷人。他们乘着遮天蔽日的沙暴发动进攻,几乎全歼由希腊、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基督教徒组成的混合部队。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逃进君士坦丁堡,将整个叙利亚丢给了胜利者。

阿拉伯军队对他国的边境造成了势不可挡的压力,他们如洪流滚滚向前,向西进入埃及,向东进入波斯。

与此同时,其他穆斯林势力也在大力向东扩张,并进入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省。此后,他们继续北上,一直到达中亚的怛逻斯。至此,这样一个源起于沙漠中的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就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

在中世纪,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他们在欧洲、中东和海外的战场上相互厮杀,而且互相蔑视。

三、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帝国

实际上,皈依伊斯兰教极不受统治者欢迎,因为这意味着减免税收。因此,信奉伊斯兰教其实是统治绝大多数属国臣民的阿拉伯骑士贵族享有的特权。不久,日益增长的“麦瓦利”,即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状况。

750 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建立宣告了为争夺王位而突然爆发的十年内乱的结束。该王朝的建立远非普通意义上的改朝换代,它意味着“麦瓦利”,尤其是波斯人,此后代替了腐朽的旧贵族。阿拉伯军人不再是享有薪俸的特权阶层,它已被皇家常备军所取代;皇家常备军开始时主要由波斯人组成。从前的军事重镇,如今在“麦瓦利”的控制下,变成了巨大的商业中心。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加入市民和农民的行列,另一部分则重新过起了游牧生活。

笔记:波斯人替代了阿拉伯旧贵族。

阿拉伯帝国的结构也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尤其是762 年从大马士革往东迁都巴格达,而出现了根本的变化。这实际上意味着,阿拔斯哈里发政权开始放弃地中海,转而接受波斯的传统,寻求波斯的支持哈里发不再是阿拉伯部落的酋长,而是—个享有神权的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来源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

笔记:阿拉伯人开始接受波斯人的传统。

同前泰西封、波斯波利斯和巴比伦的许多君主政体相类似,哈里发统治也已成为东方的君主政体。在这君主政体所提供的秩序与保护下,—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一罗马文化和波斯一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形成。伊斯兰教不再仅仅是上层骑士贵族的法典,而成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文明。

四、伊斯兰教文明

阿拔斯王朝不仅以富裕和豪华著称于世,而且以一段时期内宗教信仰较为自由而闻名,很明显这种自由在当时的西方是绝对没有的。这部分是因为伊斯兰教教义承认,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都是《圣经》的信徒,就像穆斯林是《古兰经》的信徒一样;并承认两种宗教都有一部圣典,即成文的启示书。

阿拔斯王朝还因科学领域的显著成就而享有盛名。但是,该王朝在科学方面的主要特色是保存和发展原有的东西,而不是创造新的东西。

帝国的庞大规模,它同欧亚大陆各地区的实际联系,以及它从其他几大文明中心获得的极为丰富的遗产,都有助于伊斯兰教科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穆斯林基本上接受了前希腊人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重大突破。

与在天文学方面一样,穆斯林在地理学方面也没有取得什么理论上的成就。

除去自身创造的成就外,穆斯林还在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另一大翻译中心在穆斯林西班牙的托莱多市。 12 、 13 世纪,居住在这里的翻译家有犹太人、西班牙人和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这种翻译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后来的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翻译活动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学术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这两条基本纽带将哈里发统治下的各民族联结到了一起。阿拉伯语的传播比阿拉伯人的征服效果更为显著。到 11 世纪时,阿拉伯语已代替古希腊语、拉丁语、科普特语和阿拉米语在从摩洛哥到波斯的广大地区流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所有人共同使用阿拉伯语这一现象说明,在阿拉伯帝国内,尽管有苏丹黑人以及占优势的闪米特人,有基督教黎巴嫩人、科普特埃及人以及占优势的穆斯林等不同民族,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彼此认同的情感。甚至在这片已经永久阿拉伯化的辽阔地区之外,阿拉伯语对其他穆斯林民族的语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拉伯词汇在这些语言中,就如同希腊和拉丁语汇在英语中被普遍使用一样;其中有些语言(如乌尔都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土耳其语)都是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

伊斯兰教也是一条强有力的纽带,一条比基督教更有力的纽带,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及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生活方式。如同语言为阿拉伯世界打下基础一样,宗教信仰也为伊斯兰教文明提供了基础。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文明在穆斯林征服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和阿拉伯宗教的成分,并融人了希腊一罗马、波斯一美索不达米亚的行政、文化和科学各成分的综合体。因此,它不是古代各种文化的一种简单拼凑,而是已有文明的崭新融合,它已成为一种新兴而独具特色的文明。虽然它的来源不一,但它却明显地带有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特征。

五、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它便衰落下去,其情景类似于罗马帝国的崩溃。首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帝国疆域过于广阔,这在用马和船只作交通工具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边远省份远离首都达 3000 英里,首都难于遥控。因此,西班牙于 756 年、摩洛哥于 788 年、突尼斯于 800 年就顺势先后摆脱了帝国的统治。

其次,和罗马帝国一样,阿拉伯帝国也存在着开支问题。就当时的经济和技术而言,帝国的开支显然过大,而且没有保证。巴格达朝廷的极度奢侈和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浩大开支,超过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由此导致的财政危机迫使哈里发委派各省总督充当当地税务的包收者。

这一情况使得总督兼包税人不久便和军事将领达成协议,两者一起成为各省的实际统治者。到 9 世纪中叶哈里发已失去其对军事和行政的控制,并逐渐被土耳其雇佣军随意废立。

帝国的衰弱自然招致了蛮族的入侵。正如罗马帝国遭到来自莱茵河和多瑙河对岸的蛮族侵略一样,哈里发统治这时也遭受了来自北部、南部和东部敌人的进攻。十字军由北入侵,占领了西班牙、西西里和叙利亚,而这三个地区穆斯林的不和也为十字军的入侵提供了便利。

萨拉赫丁,即西方人所称的萨拉丁,结束了穆斯林的这种分裂状态。他统一了穆斯林叙利亚和埃及,包围了十字军公国,并于 1187 年开始反攻。在 1193 年他逝世以前,穆斯林已收复了耶路撒冷,并把四方人从所打地区驱逐出去,只剩下一条狭长的沿海地区。在随后一个世纪中这一地区也被攻陷,穆斯林的第二次征服也由此宣告完成。

笔记:这是穆斯林的第二次征服的结束。

哈里发统治还遭到了来自摩洛哥南部、塞内加尔和尼日尔地区的柏柏尔人,以及上埃及地区的希拉勒和苏莱姆这两个阿拉伯贝都因部落的进攻。这些部落席卷利比亚和突尼斯,到处劫掠破坏。正是这一入侵,而不是 7 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摧毁了北非文明。

最后,第三股侵略军是来自东方的突厥人和蒙古人。他们的入侵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侵袭区域实际上包括整个欧亚大陆。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范围及其影响,完全可以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征服相匹敌。

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公元 1000 至 1500 年的 500 年中,最显著、最惊人的变化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从其辽阔的原居住地中亚的崛起。

最后一个阶段( 1300—1500 年)是蒙古帝国的崩溃。这为突厥人的复兴和伊斯兰教突厥人再度进入基督教欧洲和印度斯坦扫清了道路。

一、突厥人的入侵

突厥人不是同一种族,但他们因都说突厥语系的某种语言而被共同联结在一起。尽管从种族上看突厥人是一个混杂的民族,但一般说来,他们的体貌特征却更像高加索种人,而不像蒙古种人

随着哈里发王朝的日渐衰弱,突厥雇佣军同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军一样,反客为主。

二、成吉思汗的征服

他曾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来自于胜利: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论野蛮和劫掠,成吉思汗与在他之前的草原征服者们没有任何区别。

作为一个蒙古人,成吉思汗没有其他游牧征服者——主要是突厥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也不过 100 万人,这最多只能为他提供 125000 名军人。以如此有限的兵力,他怎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的统治者”呢?

成吉思汗首先注意充分开发各游牧武士所具有的内在优势,让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作战演习的不断训练相结合。

这些武士身穿毛皮衣服,外备新马作为补充,能在极少休息与进餐的情况下骑马连续行军几天几夜。他们将“闪电战”引入 13 世纪的世界。

据说,他们在匈牙利平原作战时三天走了 270 英里。他们用皮袋装水,皮袋充气之后又能在游泳渡河时使用。他们通常依靠农村获得给养,然而如有必要他们也会喝马血、马奶。从小即能娴熟运用的打猎技术使得他们能够控制长距离飞奔的马群。蒙古人最喜炊使用的战术足假装溃逃,诱使敌人一连好儿人追逐他们,结果只能是受骗中计,遭到伏击、全军覆没。其他比较常用的战略战术还有:将树枝拴在马尾巴上,扬起灰尘,以及让假人骑在多余的马上,使人误认为是大部队在行军。

这是蒙古骑兵使用的一种可怕的武器;骑兵们能在骑马飞奔时连续射出其所配备的 30 支箭。

虽然体格不很高大,但却非常能吃苦,且适应性强。成吉思汗还为军队引进了新的技能和装备来增强自身力量,它们绝大多数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

若是处在汉朝或唐朝,统一强大的中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制服他;最强盛时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能遏制他。然而 13 世纪初期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却完全不同。中国这时已分成三个小国:统治北方的金朝、控制南方的宋朝和西北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中国的西面是建立在如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绿洲城市之上的喀拉汗国;再西边,奥克苏斯河畔是穆斯林王国花刺子模,继续往西就是建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但是,花刺子模和阿拔斯王朝这时均处于衰落时期

三、蒙古帝国

四、蒙古帝国的衰落

蒙古衰落的首要原因在于人口上的劣势:同属国人民相比他们人数太少,并且人不开化。正如普希金所说的那样,蒙古人是“不懂亚里士多德和代数的阿拉伯人。”因此,他们一旦从马上下来居住在被征服地区就很容易被同化。在这方面,蒙古人与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这一语言和信仰为其属国人民所乐于采用,并成为帝国统一的强有力的纽带。蒙古人在文化上远没有阿拉伯人先进,因而丝毫不具备这种优势。而且蒙古人还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浯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其帝国创立后不久即告崩溃的根本原因。

马可,波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即便是为伟大的忽必烈汗服务,他也预见到了蒙古的衰落。

五、突厥人的复兴

六、突厥人和蒙古人人侵的意义

公元 1000 至 1500 年间,突厥人和蒙古人人侵活动的一个结果是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了新的势力平衡,其中伊斯兰教是主要的、起决定性的力量。

在非洲,伊斯兰教通过两大中心稳步地传人内地:它从北非沿岸穿过撒哈拉大沙漠传人西非,并使得许多黑人穆斯林王国在这里蓬勃兴起;它从东非沿岸的阿拉伯殖民地传人内地各国,其中包括基督教努比亚王国。

阿拉伯和印度商人还将伊斯兰教带人东南亚。与非洲等文明程度较低的地区一样,这里的人民很愿意皈依伊斯兰教,因为这一新的宗教仪式简单,适应性强。

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中国,由于地处遥远的欧亚大陆东端,仅西北部面临蛮族的侵略,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连好战的西方都一直无法侵入。与之相反,拜占廷不仅遭到来自多瑙河北岸的蛮族的一系列侵略,而且遭受了扩张成性的西方的进攻,以及复兴的东方的袭击

一、拜占廷的出现

君士坦丁堡扮演拜占廷帝国首都这一新角色长达 1000 年,直到 1453 年它落人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此后,君士坦丁堡又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其疆域也随着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征服而不断得到拓展,最后则包括了从摩洛哥到波斯,从威尼斯到印度洋的广大地区。在土耳其共和国取代奥斯曼帝国之前君士坦丁堡一直统御着这一广大地区,但在这之后基马尔 · 阿塔图尔克则将首都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迁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安全地带即安卡拉城。

君士坦丁堡这段显赫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

二、拜占廷的黄金时代

三、拜占廷的衰落

四、拜占廷的灭亡

能干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则至少也有 80000 人。 4 月 2 日攻城开始,在皇帝君士坦丁的英勇领导下,拜占廷守军屡次击退侵略者;但君士坦丁堡最终还是在 5 月 29 日被攻克。城市陷落后,侵略军连续屠掠三日。

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早在汉代,中国就已成功地赶上欧亚大陆其他文明,到了中世纪中国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世界上最富饶、人口最多、在许多方面文化最先进的国家。

从 6 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 16 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 1000 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整整 1000 年中,中国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隋朝和唐朝

隋朝(589—618 年)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与比其约早8 个世纪的秦朝相类似。两者都在中国经历长期的混乱之后重新实现了统一,同时也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它们又都沉重地压迫了人民,因而遭到了众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以至于其创立者刚死,王朝便都崩溃了。

秦朝统治者的伟大贡献是:统一全中国、修建公路和开挖运河、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展拓并巩固疆土。隋朝统治者的成就与此非常相似,且同样穷尽民力财力。他们重建部分失修的万里长城,开挖后被称为“大运河”的庞大运河系统的主干河段。

唐朝最明显的成就是帝国扩张。通过一系列大的战役,它的疆域甚至超过了汉朝。唐朝在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控制了整个塔里木盆地,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控制了奥克苏斯河流域各国,以及阿富汗和印度河上游地区。在当时世界上只有穆斯林阿拉伯帝国能与之匹敌。

笔记:扩张不是西方的独特表现,任何地区文明随着科技水平的领先都必然会向外扩张。

汉朝被强有力的地方家族所削弱,这些地方家族积聚起巨大的、自给自足的且享有免税权的地产,并在这上面建造起堡垒式的庄园,成功地与中央政权相对抗。

隋朝和唐朝政府提山了解决这种政治分裂的办法。它由“均田制”组成,即: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约合 19 英亩的几块土地。

唐朝还建立了一支能管理全国事务的精干的官僚队伍,以此来巩固帝国政权。

唐朝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而拒绝采纳西方通过改革法律和制度来处理国家事务的典型方式。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它却只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来统治中国,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而稳定的行政管理。但在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旧能够相对孤立地主导着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机勃勃的西方的侵入,这种科举制度带来的稳定性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 1905 年,科举制度最终被彻底废止。

唐朝时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思想自由在宗教信仰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帝国疆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人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为明显。佛教最早于汉朝由印度传人中国,在汉朝灭亡后的混乱时期里它开始向官方儒教发出严峻的挑战。在这一动乱时期儒教日益受到怀疑,因为它对孝道和家庭忠诚的强调似乎削弱了一个已经衰弱的国家。因此,佛教的影响迅速增长,并于唐朝初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时被称为“佛教时期”。

虽然佛教在中国积聚了大量财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这一过程中它却完全被中国化了,并变得非常有助于新儒学的产生。

当时中国的宗教信仰十分自由,思想极为开放,因而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形成。其中著名的是禅宗教派,它后来传人日本,又被称为“禅宗”。禅宗强调默坐专念和自主自立,是唐朝之后惟一能够继续蓬勃发展并具有学术性的佛教教派。佛教中国化的另一特征是,国家试图按照“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作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这一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来控制,甚至补贴、拉拢寺院和庙宇。

从长期来看这种控制的企图还是失败了,政府最后采取了彻底的迫害佛教政策

佛教徒强调个人的灵魂得救而不强调家庭义务的承担,这与中国人的基本传统针锋相对。僧徒、尼姑完全与世隔绝也与中国的传统背道而驰,这被认为是不人道的和反社会的。更重要的是,政府垂涎于寺院在数世纪里积累起来的巨大财产和地产,因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国虽不像在印度本土上那样完全消失,但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影响显得微乎其微。的确,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艺术和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并不像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重塑了中国社会。

帝国财政人不敷出;人口增长大于土地供给,农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小块土地;“均田制”被破坏,富贵人家再次搜刮农民,大肆实行土地兼并。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税为基础,因此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也就都落在了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却正在减少。

京城的管理不善和刺激性的奢侈生活,加之连续的干旱和普遍的饥荒,使得许多省份都发生了叛乱。

二、宋朝的黄金时代

宋朝从未收复满洲的东北领土,也没夺回西北领土,而西北地区则正是到达西方的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

宋朝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使游牧民族的入侵变得十分容易。

当宋朝皇帝轻率地试图收复东北领土时,灾难也就降临了—一他非但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轻易取胜,反而惨遭失败,从而导致了游牧民族对中国北部的大规模入侵。宋朝的防御土崩瓦解,朝廷只得留在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活动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

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易的突飞猛进。从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就已相当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中国的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当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

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世界主导地位,这表现在以下事实中: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则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致命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却从未实现。

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社会产生的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三、元朝蒙古人的统治

一个新的蒙古王朝——元朝——则就此开始了它的统治,直到 1368 年。

这些游牧、民族并未同其早期同中国的交往而部分地中国化。这些蛮族征服者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夷平各城市,将新臣民并入传统的蒙古部落社会。但不久他们就发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政策,还应采用更有利的选择。

一个中国顾问陈述了这种选择:

“既然你们已经征服天下所有地区,赢得四海所有财富,你们自然可以获得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们还未将到手的一切组织起来。你们应该向土地和商人征税,从酒、盐、铁以及山区、沼泽地区的出 . 产中抽利。这样你们一年就能得到 50 万盎司的白银、 8 万匹丝绸和 40 万担粮食。你们怎么能说中国人对你们没有用呢?”

蒙古人听取了这一劝告,建立了基本类似于中国以前的统治者所建立的行政机构。同时他们还能保持自身的特点,因为游牧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在语言、习惯和法律方面与其臣民不一致。他们还有意雇佣许多外国人任职,以抗衡可疑的多数中国人。马可 . 波罗是外籍官员中最著名的一个,不过多数外籍官员都是中亚的穆斯林。

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由于其外来政权的性质和持续时间较短而没有给中国留下深刻的印记。或许,定都北京是其最持久的贡献。

因为中国这时是地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所以蒙古人的统治还促进了陆上贸易的急剧增长。

宋朝最早使用纸币。

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时常泛滥使得华北普遍遭受饥荒,大多数省份纷纷爆发起义。只是由于起义领袖间的内讧,才使得蒙古人的统治能够维持这么长久。

四、明朝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内向性

一种被称为“新儒学”的新的儒家玄学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

宇宙受自由法则的支配,这一点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他还相信人性本善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就会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忽视和缺乏教育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

中华民族作为同一的民族,其历史的悠久无与伦比,人口也持续稳定增长……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

  1. 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
  2. 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观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
  3. 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

五、中国文明在日本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然而它们还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引入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正是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选择出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而这一选择十分正确。然而这三大发明在中国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相反它们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这一重大差别的根基在于新的西方文明的独特性:它具有多元性,且适应性强,摆脱了束缚欧亚大陆其他所有文明的传统枷锁

一、西方的多样性

封建制度是随着大规模政治组织的崩溃而出现一样,采邑制度则是随着大规模的经济组织的崩溃而出现。采邑是靠农奴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农庄,农奴不能随便离开,并以其劳动养活教会或世俗的封建主集团。

西方新的多元社会

笔记:西方社会中存在多方力量抗衡,而非一家独大。

独立于而非听命于皇帝的教会;取代了帝国朝廷的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了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各自开垦荒地的自给自足的采邑;产生于城市、发展顺利从而对贵族、高级教士、甚至君主有所冲击的新兴商人阶层。

笔记:帝国的崩溃给了其他阶级发展的空间。

二、地理背景

欧洲因地处欧亚大陆西端而使它在公元 1000 年后免遭侵略。

笔记:位处欧亚大陆西端的欧洲和位处东端的中国因地理位置免于遭受入侵。

三、技术的进步

中世纪西欧取得的技术进步超过了整个古典希腊和罗马时期所取得的进步。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是西欧没有奴隶制,奴隶制往往会阻碍技术革新。另一个原因是,很多边远地区的环境和条件不好,这促进了节省劳动力的装置的发明。中世纪西方的采邑制度也有助于技术的发展

最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伦理也促进了西欧的技术发展

四、发展中的经济

与技术进步相一致的是相应的经济发展。 900至 1300年西欧经济稳步发展,然后就出现了 14世纪的经济大萧条。

1400 年后不久经济开始复苏,从此以后经济发展就呈现一种普遍上升的趋势。

恰恰因为它们是刚刚形成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结构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而这种精神正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区都没有的。

笔记:帝国的崩塌给西方崛起提供了空间。

五、新君主国的崛起

六、文艺复兴的酝酿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

4至10世纪之间,欧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札尔人、维京人和穆斯林的侵略。但从 10到 14世纪这种局面却戏剧性地颠倒过来,欧洲开始全线进攻

笔记:侵略其他弱势国家是国家的一种本能,任何国家都有这种动机。中国版图因为地理原因很难进一步扩张,因此侵略的意愿比较低。

各路十字军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和荷兰击退了穆斯林,甚至占领了东正教拜占廷帝国。与此同时,在欧洲东北部德意志边境地区的封建土正在侵占易北河东岸地区。髓后德意志的扩张继续向奥得河东岸伸展,他们攻击异教徒普鲁士人,形成了由条顿骑士指挥的十字军东征。

笔记: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基本上是这些进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不是先有技术进步、商业复兴、人口增长和人们普遍的精力充沛,十字军东征是完全不可想像的。这些推动力继续向前发展,并在 14 世纪大萧条后开始加速,从而使得扩张主义的征战运动扩大到了海外领土。基督教及其传统的普救说、改变异教徒信仰的热情和十字军的好战精神,是西欧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笔记:十字军东征是西方海外扩张的前兆,是西方扩张主义的体现。

13 世纪马可 · 波罗的旅行使欧洲人知道了印度和中国的存在。

他们还知道这些国家的人们并不是穆斯林,因而希望他们能与基督教徒通力合作。另外,中世纪还长期流传着有关祭司约翰的传说。传说中约翰是东方某一基督教国家的强有力的国王。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首领一直梦想与他建立联系,然后从东、西两面大举进攻穆斯林世界。欧洲人虽然没有找到祭司约翰,但却在非洲和美洲偶然发现了一些新的、陌生的民族。这些民族还未开化,不信教,因此它们是适于征服、拯救、使之皈依的臣民。

在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许多动机中,为上帝服务和寻求黄金是最强烈的世俗动机

西方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造船、仪器、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上所取得的进步,也直接促进了其对外扩张。

由于伊斯兰教军人、商人、传教士所取得的这些进步,伊斯兰教世界变成了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区。它占领了欧亚大陆的战略中心,而且它愈扩张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人和西端的欧洲人就愈孤立。

中国的商人阶层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无力向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皇帝敕令发出挑战。

他们实际上是被困在了欧亚大陆的西端。

其他欧洲人就并非如此幸运,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找到某种方法到达东方,分享财富。

他们的追求注定要成功,因为他们具有专门技术、经济实力和活跃的思想,并面临着其他君主国的激烈竞争。

八、西方文明中的女性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中世纪干余年间欧亚大陆上最惊人、最有意义的变化就是西欧从贫穷落后和默默无闻中崛起。

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这种态度尽管可以被理解,但它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能发生变化。相反,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发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的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在从一个历史阶段到另一阶段的转变中,落后的边缘地区反过来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形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这种发展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事事领先”,人类学家将此称为“遏止领先法则”。该法则认为,在转变时期起先最发达和最成功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将是最困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则可能更能适应变化,并在转变中逐渐处于领先地位。

适应能力对个人和种族的成功——或许应该说是对个人和种族的生存——至关重要